環保產業展現發展優勢實現綠色循環低碳新模式
環保產業,過去因為干的是環保、是治污,沒人評價是否低碳。典型的就是污水處理廠,全中國每天1億6千萬噸生活污水進入污水處理廠,處理每噸污水耗電約0.2-0.3度,2014年城市污水處理的電耗是150億度電,農村污水全部處理電耗將會是800億度電,在不計工業污水處理電耗的情況下,占全中國總電耗53000億度的1.8%,用低碳標準約束高.能耗換取消減污染物的落后機制,對盲目提高排放標準限值的做法要堅決反對。因為,環保項目不低碳,如何形成發展優勢?所以,當用規劃環評確定一個區域排污總量優化分配的頂層設計方案,發放排污許可證時,就定會考慮各類環境項目所使用的技術是否低碳,這一問題在燃煤電廠、在垃圾焚燒廠等污染物處置項目中同樣存在。“十三五”期間有關低碳的考核隨著2030年碳封頂的要求必將逐步展開,而對于環保項目的考核還另具一番新意,新在環保要攀登發展優勢。
其次,是循環。
所有的環保項目只有實現變廢為寶才可能成為發展優勢,因為資源和能源的利用不允許大量的廢物產出。例如全中國鍋爐脫硫脫硝資源不能循環,北大一位魏教授發明了DDS除塵、除硫、脫硝劑,分三段連續工作。先除塵,並把煙道氣直接降溫到攝氏40度。多少人曾想過將廢氣冷卻成液體,但過不了材料腐蝕關,這位教授又發明了新的耐腐蝕材料,才使夢想成真。接著脫硫,用乙二醇等溶液為DDS除硫載體吸收二氧化硫成富液,解吸后,溶液還可循環使用。第三段脫氮,DDS載體換為堿性溶液,生成硝酸鹽,溶液仍可使用。廢氣治理,變成了清潔生產工藝,產出是純二氧化硫液體和硝酸鹽產品,吸收了硫和氮的DDS溶液可以循環再用。這一技術已經工業化成功,這就使鋼鐵、水泥、玻璃、煤電、陶瓷、垃圾焚燒等多行業的鍋爐除塵、脫硫、脫硝工藝變成了產品的生產車間。這樣的循環對于生態環保培育成新的發展優勢非常給力。還有治理VOCs,為什么不想到造成VOCs污染的有機溶劑等,恰恰是非常貴的原材料,回收利用效益要遠遠高于治污設備投入,有關VOCs干法回收技術也正在醞釀著一個新的發展優勢。
然后,是綠色。
除了低碳和循環是綠色的基本要素之外,我們要強調以人為本,強調滿足后代人發展的需求。環境要素應介入產品設計和活動的全過程,包括設計理念、原材料選擇、清潔生產、服務質量、廢舊產品再循環這一“從搖籃到搖籃”的全過程。綠色產品旨在實現環境影響小化,在產品和活動全過程中,用有效地措施根.除環境影響,避免水環境影響轉移至大氣或土壤。同樣,也應避免大氣環境影響轉移至水或土壤等其他介質中。一個綠色產品包括綠色設計、綠色材料、綠色生產、綠色服務、綠色循環,需要有充分的可測量、可驗證數據證明所有的綠色指標屬實,讓公眾評價產品是深綠?淺綠?假綠?可用數據與國內外產品質量標準作對比。